長庚科大選派優秀學生 出國見習成果報告書(第二篇)
由 高月梅 在 2018/11/02 – 星期五 發表
另外,澳洲的飲酒文化亦是值得關注健康議題,許多澳洲人喜歡喝酒,但很多人都沒有意識到酒精如何影響他們的身體,社交和心理健康。藉由查閱2013年諮商與輔導期刊第329期,王郁惠所著過度飲酒的內涵、影響與處遇之文獻指出,飲酒過量對人體造成的影響除了生理器官運作衰退且會造成人際關係陷入危機、反社會與衝動行為的出現,行為、心情、思考、睡眠的改變與障礙等。澳洲政府設下許多限酒政策,如售酒店關門時間不晚於晚上10點,酒吧、俱樂部關門時間不晚於凌晨3點,除了擁有酒牌的地方與私人場地,所有公共場合都禁止飲酒,這些政策能幫助人們適度飲酒,學生認為台灣近年來酗酒問題亦同樣值得關注,希望政府能注重此議題之重要性,參考澳洲政策訂定制度與罰緩。
比較澳洲與台灣學生學習方式的異同,反思自我學習方式
在台灣護理上課方式常以科別授課,著重個人學習,在教科書上的每個細節老師皆會清楚解釋,亦會告訴學生哪裡是重點需勤作筆記,這樣的授課方法為我們的學理打了很好的基礎,但是也少了自主性學習的態度。
於澳洲QUT見習期間,學生們可觀察到多數學生上課期間習慣帶上筆記型電腦或平板電腦,配合科技媒體程式,能方便、有效率地將教師講授內容與重點記下。課程進行中,學生若有疑問亦會直接發問,不同於台灣同學僅私底下討論不敢舉手發言,即使有學生提問中斷講課,講師立刻樂於給予答覆且不影響上課流程、氣氛,師生間互動熱絡,澳洲學生透過思考、發問與討論,增加了自主性與好學心,同時也增進了批判性思考,讓學習不在只是單方面的接受,而是雙方面的和諧。
QUT老師在課前老師給予的講義教材,學生皆會提前預習,且學生會主動查詢相關文獻資料作為自己向老師提出對此單元的理論依據與看法,反觀學生們在台灣學習過程中鮮少事前準備,提出看法時也無事前準備佐證資料,因此對於不理解的事就少提問、提出看法,整個學習態度為被動,台灣學生依舊較傾向如同海綿一般單方面吸收知識,比起討論可能會更傾向自己先找答案,或不懂的地方才會問同學、老師,個人讀自己的書,比較少像QUT有「學習小組」討論的感覺,聚集志同道合的朋友組成學習小組,可以引起讀書的動機,或許會讓學習變得更加有趣。看到澳洲同學課前預習以及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才是學生們及台灣學生應當學習的態度。
提出此次學習經驗對未來的求學或就業規劃的影響
能夠在澳洲生活與學習是很多都想要獲得的經驗,在這個月我們有了不一樣的生活體驗,讓視野更加開闊。學習方面,在QUT校園生活參與與台灣不同的教學方法,在課堂中QUT學生很勇於發表的想法,甚至還會向老師建議課程的進行方式,這個特質與台灣學生很不一樣,積極討論能使學生將所學不斷的消化,讓護理學習不再止於教科書的內容,使思考更加活躍。此外,我們也參觀了當地的護理機構,因為處於不同國度,機構也因應根據地形、國民健康觀念,而產生了不一樣的護理形式,透過參訪讓我們吸收了許多護理知識,使眼界不再局限於台灣的護理環境。
從在澳洲從事護理工作8年Cindy學姊的經驗談中,實際了解澳洲護理環境,不論是薪資、護病比都較台灣優越,也很注重護理人員的工作品質,透過經驗分享及一個月的見習,讓我們對未來的規劃多了另一個選擇,並重新審核自己的能力,期許自己能繼續提升英語能力,並到臨床工作充實經驗後,努力申請QUT繼續就讀護理專業或是申請擔任澳洲護理師,學姊給了我們許多建議,推薦我們可以先參加語言學校,雖然會花費一些時間及金錢,但這對之後的學校及文化融入有很大的幫助,也提醒我們不管以後身處何處,或許只是實習階段或適用期,都應該要拿出100分的真心,努力爭取及表現,因為你絕對不會知道機會何時出現。
經過這個月的實際體驗,除了感受到澳洲人的熱情及有善的特質外,我們也學習嘗試跳脫原本先解決病患身體為主的思維,到注重並提供病患心理層面的護理,達到最佳的全人護理,因為這樣良好的相處模式及學習經驗,我們曾多次邀請QUT的老師、學生有機會可以到台灣,認識不同的文化,敝校長庚科技大學也有邀請QUT學生到校見習的計畫,希望在未來能在校園中與他們相遇,一起分享在他們眼裡台灣與澳洲的差異。同行的八個人,因為想要擁有不一樣的經歷而聚在一起,在一個月中接收了很多刺激,讓大家對於現在或是未來都有了不同的期望,接下來輪到我們付出,開始自我加強及累積經驗,隨時準備迎接不一樣的挑戰。
反思海外學習生活,提出參訪收穫並進行心得報告
(一) Princess Alexandra Hospital亞歷山德拉公主醫院,簡稱PA Hospital
我們參訪了三間醫療機構,一是PA Hospital(圖一),首先院內主管先向我們闡述醫院理念及歷史並介紹醫院單位及澳洲護理人員分級制度,其中令我們印象最深刻的是院內員工工作滿意度問卷的結果,調查統計竟然高達90%得到非常滿意的結果,且醫院護理部離職或流動率小於5%,相比下台灣離職率相當高,與台灣有著較高的護病比有關,這讓我們反思同樣身為護理人員卻因為國情不同、人民運用醫療資源的方式不一樣,而讓護理人員的工作環境也有所差異。
介紹結束後,我們參觀了急診及脊髓損傷病房,之前有修過急重症的相關課程,所以對於台灣的急診環境有一定程度的了解,雖然台灣也有不同規模的醫院,但是PA Hospital的急診規模龐大,與台灣的環境設置也不太一樣,不像台灣望眼看去一整排像是通鋪般的排列方法,而是按照五級檢傷,將病患安排在不同的病房內,其中short stay區(圖二)令我們印象深刻,因為在澳洲急診需在4小時內安置病患,而這一區是安排給經醫生判斷後需留院觀察三、四天之病人暫留區域。藉由這次PA Hospital急診的參訪,我們認為可以學習PA Hospital區域劃分的方式,減少國內高度佔床率,減少擁擠混亂等情形。另外,在參觀的過程中發現區分職務的貼紙(圖三),上面各有不同顏色分為Doctor、Drug Nurse、Nurse team leader等字樣,可以在緊急急救情況時,讓團隊間可瞭解彼此角色定位與職責,迅速有效聽從指示處理病人狀況。
在台灣也有脊髓損傷病房,但在PA Hospital病房中,每位病人都有管理自己空間的權利,在參訪的過程中還發現有些病床旁貼有家人的照片呢!護理師也會依照病人的活動程度安排休閒生活,像是游泳或是打乒乓球,每一個環節都以人為出發點,而不再只擔心跌倒風險,而把病患關在病房裡,則是鼓勵多活動,當參訪接近尾聲時,我們到了公共餐廳,原本以為每個病患都會是愁眉苦臉,但當我們一踏入卻讓我完全改觀,病患對於我們的到來覺得很興奮,不會因為肢體活動與平常人不同,而少了舞動身體的權利。這讓我們回想起過去的實習經驗,在台灣較以病人安全作為照護好病人的標準,雖然也有一些休閒活動的安排,但對於脊髓損傷病房印象仍停留在以臥床照顧為主,在照護這一類的病患可以先了解其身體活動狀態,接下來在以病人為中心設計他適合的活動,這樣除了可以讓病患的肌肉功能維持在一定的水準外,也能為他的生活創造不一樣的色彩。台灣的脊髓損傷協會也希望病人能回歸社會,找到自己的價值,另外從許多紀錄片中,也可以看到已有醫療單位開始著手這方面的計畫,我們認為可以多宣傳這一類的資訊,讓一些正在懷疑自己的脊髓損傷患者能有不同的思考,雖然復原的機會小之有小,但是心理層面的支持說不定也能帶給他們無限的力量。
另外,看到令我們很感動的是一入病房的畫作,本以為只是單純裝置藝術,沒想到竟然也是病患的口繪作品(圖四),在台灣也有口足畫家如謝坤山先生,雖然手腳障礙的原因不同,但我們相信謝坤山先生所說的「生命中最可怕的不是跌倒而是放棄,當你不再為自己畫限,世界跟著無限寬廣」,我們想這也是願意作畫病患的心理話吧!明知道剛開始一定會艱辛,但就是因為不為自己畫限,才能有機會創作出這麼美麗的作品。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