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外/榮譽

產學合作計畫獎勵之產學結果分享—眼軸監控之學童近視控制

由護理系教授張麗春 於2021-01-07(四)發表

2050年近視將影響全球49.49億人口,30年內將增加近1倍的近視人口(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9),預測2050年約有10%(9億2千5百萬)為高度近視(≦-5.0 D)人口(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5),短時間內將面對來自於高度近視產生高醫療花費與人口生產力損失的經濟負擔(Naidoo et al., 2019; Wang et al., 2020)。全球罹患近視人口中,3.12億是19歲以下 (Rudnicka et al., 2016)。特別是近視率已超過70%的亞洲國家如台灣、日本、新加坡、南韓與大陸,是重要的公共衛生議題。 近視導致眼軸異常增長的眼軸造成許多眼睛合併症,是成人後期失明的主要原因(Haarman et al., 2020)。國小學生高度近視發生率為1%,國中一年級發生率已經超過2%(Wang et al., 2018),日本高度近視率已達15.2% (Yotsukura et al., 2019),天津市12歲學童高度近視為5.5%(Chakravarthy et al., 2017),台灣國小高度近視從2010年6.5%攀升到升到2018年10.3%,國中三年級學生已經達到28%(王一中, 2018)。高近視盛行率亞洲國家的學童大多數生活於高學習壓力的求學環境,在無法有效預防近視發生時,延緩近視的惡化便是高效益的積極作法(Ramamurthy et al., 2015)。 眼軸長度(Axial length, AL)增長是近視進展重要的判準指標(Ohno-Matsui et al., 2016),其測量是從角膜最前端到視網膜黃斑部的距離,計算方式為「前段長度 (anterior segment length, ASL) 」加上「玻璃體深度(vitreous chamber depth, VCD) 」。其中前段長度為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 CCT)、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 ACD)與水晶體厚度(lens thickness, LT)的長度加總。眼軸測量為超音波(ultrasound echoes)形式,以接觸方式貼在受檢者角膜上,此方式有較高的誤差值,現今多為非接觸式紅外線眼軸生物測量儀(noncontact optic biometric device, IOLmaster),可獲得較精準的測量數值,依據訊號雜訊比(signal-to-noise ratio, SNR)3.5與誤差0.02mm標準下採用5次測量取得平均數值(Chen et al., 2013)。眼軸測量在21小時內的誤差值為15-40µm之間,7-12歲兒童21小時內的誤差介於30-36µm之間(Stone et al., 2004)。眼軸長度與屈光度數高顯著相關,正常來說,出生滿月嬰兒的眼軸長度為16.87mm,滿3歲眼軸長度約為23mm接近成人,眼軸持續成長到16.2歲23.60mm即穩定不再生長(Meng et al., 2011)。新加坡眼軸調查研究發現,8-12歲兒童眼軸長度約為23.31~24.01mm,年增長為0.3~0.4 mm,10歲以後生理性生長每年<0.01mm (Rozema et al., 2019)。臨床上,眼軸不正常增長是近視的主要變化,增長超過26.0mm即為高度近視,此長度可能造成不可逆的眼球病變(Lee et al., 2019)。因此,持續性追蹤眼軸增長速度推算是否非為生理性成長,即為控制近視的重要觀察指標,各年齡眼軸增長速度換算屈光度數略有差異,7-12歲兒童眼軸每增長1mm換算屈光度數為-2.0D~2.75D(Cruickshank & Logan, 2018)。Guan等人 (2020)角膜塑型隨機試驗系統性文獻證實6-12歲近視兒童眼軸年增長控制在0.15mm~0.20mm之間,意即將眼軸增長控制於生理生長速度之內,遏止不正常增長。角膜塑型遏止近視眼軸增長相較於單焦眼鏡與阿托品控制年增長為0.37mm (Walline et al., 2020)為佳。兒童眼軸生長受到近視病理因素影響外,也受到罹患年齡、性別、種族與父母近視度數影響,其中以父母之一為高度近視者即有較高風險(Hou et al., 2018),在研究設計上,必須加以控制。目前許多研究都以眼軸長度改變作為監測治療效果之重要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