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疾病暨健康促進研究中心與空污團隊特色介紹
慢性疾病暨健康促進研究中心 何雅雯 2020-05-26
整合嘉義分部護理系、呼吸照護系以及長庚醫院體系之相關研究人才組成慢性病研究團隊,根據參與人員具備的基礎醫學、臨床醫學、流行病學及護理等專長,設立環境檢驗與流行病學組、細胞與動物功能評估組、慢性病照護與健康促進組,各組之研究重點如下說明:
(一)環境檢驗與流行病學組之研究重點:環境污染物的採樣與成分分析、鑑定,以及環境污染物之流行病學的調查與健康風險評估。
(二)細胞與動物功能評估組之研究重點:呼吸道相關疾病、神經系統疾病、心血管疾病以及癌症之細胞發炎、凋亡機制探討,再以動物評估模式驗證之。
(三)慢性病照護與健康促進組之研究重點:對於慢性疾病病患的照護、衛教與藝術療癒,包含疾病相關常識、病患居家自我照顧與人文藝術療癒介入,使病患維持最佳狀況並保有相當程度的生活品質。
本研究中心根據研究人才專長所設立的組別,對具區域特性之研究主題組成空氣污染研究團隊。目前已執行完成「嘉南地區懸浮微粒特性、發炎、毒性作用與COPD病患急性惡化及其自我照顧行為之關係」之整合型研究計畫案,研究發現:嘉義校區採集之懸浮微粒PM2.5、PM10在春、冬季時濃度較高,PM2.5、PM10的濃度與溫度、相對濕度、降雨量以及風速呈現顯著地負相關。不同粒徑的懸浮微粒引起的發炎程度及持續時間不同,粗懸浮微粒(PM2.5-10)起初會對於小鼠肺部引起較多的發炎細胞,而細懸浮微粒(PM2.5)所造成的肺部發炎反應卻可維持較久的時間。我們亦發現不同季節的細懸浮微粒(PM2.5)引起的肺部發炎程度也不同。夏季的PM2.5引發肺部發炎細胞數、發炎蛋白表現量、及組織的中性球浸潤,皆比冬季的PM2.5為高。此外,PM2.5濃度與COPD病人住院率有關,尤其對老年人(≧65歲)的影響較大,當春、冬季PM2.5濃度越高時,COPD病人臨床症狀越嚴重且會使住院患者增加。研究中心有關懸浮微粒相關文章發表達23篇(含SCI、SSCI及TSSCI)。 現正執行另一新整合計畫案,研究主軸為「寺廟懸浮微粒對民眾健康的影響、趨勢與機轉研究」,依據雲嘉南地區居民信仰風氣,且寺廟民俗活動慶典眾多,故欲探討拜香或燃放鞭炮對寺廟內懸浮微粒濃度、成分特性以及周圍居民居家懸浮微粒濃度與生理、心理健康的影響,並以細胞、動物模式研究拜香所產生的懸浮微粒及有害物質對於細胞及小鼠肺部造成的傷害。目前已完成拜香微粒採樣平台建立,將採集之樣本供給細胞、動物試驗,細胞試驗初步成果顯示拜香微粒對細胞有明顯的毒性反應(濃度為3μg/cm2)且會增加細胞氧化壓力(ROS);動物試驗則已規劃完成「動物暴露艙」,後續將拜香微粒用於動物發炎試驗中。在居民健康評估與效應部分已完成寺廟周遭居民健康檢查收案80位,並且持續監測寺廟民俗活動前後5日之微粒濃度,待完成長時間監測後,能對居民健康影響有完整的探討。研究成果已發表2篇期刊論文,另尚有2篇論文投稿中。
新整合計畫案其研究架構圖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