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食物昇糖指數
【ILSI Taiwan 專欄】2020年第1期 長庚科技大學保健營養系系主任 劉珍芳 教授
認識食物昇糖指數
攝食後的血糖變化是糖尿病患者所重視的議題。部分營養學家認為透過實行低GI飲食法能夠對維持血糖穩定有所助益。自2002年起,澳洲、紐西蘭、新加坡等國陸續註冊使用於食品外包裝的低GI產品標示(Low GI Symbol),希望可以增加民眾對低GI飲食的認識。目前在台灣尚未開放一般食品GI值之標示,但是個熱門議題,甚至出現在剛剛結束的109學年度的大學入學學科能力測驗的考題中。本期ILSI Taiwan專欄邀請長庚科技大學保健營養系劉珍芳教授,介紹GI值的定義、影響因素,以及分享台灣常見水果的GI值檢測結果等研究發現。
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醣類,在日常飲食中佔有重要的地位。當攝取的食物中含有愈多的可利用醣類時,餐後所造成血糖反應的變化愈劇烈。若體內長時間處於高血糖的狀態,會對健康造成不良的影響。過去多關注碳水化合物的分類、含量或攝取量,但1981年時,加拿大多倫多大學Jenkins教授等人依據碳水化合物在體內消化吸收的情況,提出食物昇糖指數 (glycemic index, GI) 之概念。近年來亦有許多研究顯示其在預防慢性代謝疾病上之意義,尤其是期望能作為對於含碳水化合物之食物選擇上的參考。
GI高的食物,較容易使飯後血糖值上升
所謂 GI 值的定義為,在攝食含50 公克 (或25公克) 碳水化合物的食物 (食品) 後,於2小時內血糖升高之曲線下的面積 (area under the curve, AUC) ,對應相同狀況下攝食參考食物(純葡萄糖或白吐司)後所造成曲線下面積的比值,故GI 值是一個相對值,不是絕對值。數值以1-100排列,依數值分為低 GI(≤55)、中 GI(56-69)以及高 GI(≥70)三類。若GI值愈大,代表飯後血糖值愈容易上升。
一般討論GI值時,大都專注於含較高碳水化合物之食物 (食品),較有意義,但其數值的確會受食物的組成及其他因素的影響
例如:(1) 食物組成中的蛋白質及脂質,因有些食物的澱粉會被蛋白質鏈結(例如義大利麵)或脂質包覆,進而影響到澱粉被分解為葡萄糖的速率或含量,故當兩者含量愈高,GI 值愈低;(2)碳水化合物的組成、結構與含量均會影響GI值;(3) 食物的加工、製備烹調方式等也是影響因素,加工程度越高則可能GI值越高,如:果汁的GI值即比水果來得高;(4) 其他成分,如植酸、有機酸等之含量亦會影響其GI值。此外,不同生長地區、品種、季節等,均會影響食物之GI 值。
水果GI值與糖度、總糖含量呈正相關
過去幾年,國內有數個研究單位,包括農業試驗所、屏東科技大學 (Lin et al., 2010)、中山醫學大學與弘光科技大學 (Lai et al., 2016)及筆者實驗室等均曾對國人常吃的米食及澱粉類主食進行GI值之測試,以提供國人在選擇主食類時參考。此外,因台灣一年四季盛產水果,且水果含有相當量之醣類,為一些慢性病,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在選擇及攝取份量上需特別注意的。近年來,台灣本土性的水果,有愈來愈甜的趨勢,故在此篇文章中,筆者擬與大家分享曾進行之台灣常見水果之GI 值測定的研究成果。結果顯示,在這18種台灣當季產或販售的水果中,屬於高GI 的有巨峰葡萄、西瓜、柚子及龍眼,屬於中GI的有芒果,屬於低GI的依序有蓮霧、綠奇異果、荔枝、黃金奇異果、橘子、鳳梨、柳丁、香蕉、芭樂、木瓜、富士蘋果、水梨及聖女蕃茄。
此外,亦以糖度計進行水果糖度的測量及分析同樣攝取含25公克的醣類時膳食纖維的含量。其中,糖度前四名為葡萄、香蕉、黃金奇異果、荔枝;後四名則為富士蘋果、水梨、蓮霧及聖女蕃茄。膳食纖維含量較多的前四名為芭樂、聖女蕃茄、綠奇異果及柳丁;香蕉、龍眼、葡萄、芒果則含有較少的膳食纖維。進一步分析,發現水果的GI 值與其所含的葡萄糖、果糖及蔗糖量無關,但與其糖度、總糖含量呈顯著正相關性 (p<0.05),與膳食纖維呈顯著負相關性 (p<0.05)。
由實驗結果可以建議,當擬以GI值作為水果選擇上之依據,卻無法實際進行每項水果之GI值測定時,可用較簡易且方便的糖度計進行糖度的測試,或以膳食纖維的含量等做為初步選擇上的參考與依據。其他常見食物的昇糖指數可參考表二。
GI值搭配碳水化合物重量計算GL值, 評估更完整!
一般而言,GI值較適用於單一食物所造成的血糖反應,基本上屬於「質」的指標。若要考慮「量」,則以昇糖負荷 (glycemic load, GL) 呈現會較為完整,可兼顧食物的質與量,或了解整個餐食所造成之昇糖效應 (glycemic response)。GL值的計算方式為,將所攝取的食物中之碳水化合物的含量乘以該食物之GI值得之。GL值依所計算之數值可分成低 GL(≤10)、中 GL(11-19)及高GL(≥20)食物。雖然GI可能不是一個很完善的工具,但可以用來了解一項食物 (食品) 中所含精緻碳水化合物的含量。因此在糖尿病的營養治療及體重控制上,兼顧GI 及GL是非常重要的概念與運用。
各國食物種類、飲食型態不同, GI值的食品標示與宣稱政策應因地制宜
有關食物 (飲食) 之GI及GL值的概念及議題,這幾年受到社會大眾、食品業者、醫療人員等的重視,是個新議題,亦有其重要性。但因GI值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亦包括測定方法的標準化等,故在解說及運用時需要更為審慎。在世界上有許多國家,包括加拿大、英國、澳洲、紐西蘭、新加坡、中國等均設有專屬機構進行當地各項食物 (食品) GI 值之測定,及建立其自有的GI數據庫,以提供食品標示及宣稱上之運用。但因各國的文化、食物種類、飲食型態與習慣均不同,故日後在國內有必要建立一個專屬機構,對於本土性食物 (食品) 的GI進行測定,以提供消費者在選擇食物 (食品)、臨床醫事人員在進行衛教、食品業者在開發新產品及衛生單位在制訂政策上等之參考。(全文完)
*提醒: 即使是對身體有益的食物,仍是適量就好,切勿飲食過量!
參考文獻
1. Jenkins DJ, Wolever TM, Taylor RH, Barker H, Fielden H, Baldwin JM, Bowling AC, Newman HC, Jenkins AL and Goff DV. 1981. Glycemic index of foods: a physiological basis for carbohydrate exchange. Am J Clin Nutr 34:362-366.
2. Foster-Powell K, Holt SHA and Brand-Miller JC. 2002. International table of glycemic index and glycemic load values. Am J Clin Nutri 76:5–56. https://doi.org/10.1093/ajcn/76.1.5.
3. Wolever TM, Vorster HH, Björck I, Brand-Miller JC, Brighenti F, Mann NJ, Ramdath DD, Granfeldt Y, Holt SHA, Perry TL, Venter C and Wu X. 2003. Determination of the glycaemic index of foods: interlaboratory study. Eur J Clin Nutr 57:475-482.
4. Brand-Miller J, Wolever TM, Foster-Powell K and Colagiuri S. 2003. The New Glucose Revolution. New York, NY: Marlowe & Company.
5. Venn BJ and Green TJ. Glycemic index and glycemic load: measurement issues and their effect on diet-disease relationships. Eur J Clin Nutr 2007; 61:122S-131S.
6. Lin MH, Wu MC, Lu S, Lin J. 2010. Glycemic index, glycemic load and insulinemic index of Chinese starchy foods. World J Gastroenterol 16(39): 4973-4979.
7. Mann NJ, Connell SO and Porzoor A. 2010. Glycemic index and the food industry: a current review. Food Australia 62:123-133.
8. Chen YY, Wu PC, Weng SF and Liu JF. 2011. The glycemic index and peak incremental indices of six kinds of popular fruits in Taiwan: comparison of healthy and type 2 diabetes subjects. J Clin Bio Nutr 49:195-199.
9. Farvid MS, Homayouni F, Shokoohi M and Fallah A. 2014. Glycemic index, glycemic load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glycemic control among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Eur J Clin Nutr 68:459-63.
10. Lai MH, Liu KL, Chen PY, Ke NJ, Chen JJ, Sung JM, Wu YL, Lin SD. 2016. Predicted Glycemic Index and Glycemic Index of Rice Varieties Grown in Taiwan. Cereal Chem 93:150–155.
11. van Baak MA, Mariman ECM. 2019. Dietary strategies for weight loss maintenance. Nutrients 11:1916; doi:10.3390/nu11081916.
12. 黃萾芬、林依婷、張文心、陳巧明、劉珍芳。2007. 常見本土性主食類之昇糖指數。台灣營養學會雜誌 32:46-53
13. 林筱涵、劉珍芳。2010. 食物昇糖指數之測定與應用。台灣膳食營養學雜誌 2:7-12.
14. 吳品青。2010. 探討影響水果昇糖指數之因子並運用於第 2 型糖尿病患者對水果的選擇。台北醫學大學保健營養學系 碩士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