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庚學校財團法人長庚科技大學選派優秀學生出國見習成果報告-盧潔誼
學生中文姓名:盧潔誼
學生英文姓名:LU, JIE-YI/Angel
就讀學制/系所:日二技護理
班級/座號:2N2-1/50號
海外學習國家:澳洲/布里斯本
海外學習機構:昆士蘭科技大學健康學院護理系
海外學習期間:2019/08/01~2019/08/31
成果報告日期:2019/09/18~2019/09/24
海外學習目的與過程:
此次海外學習參與交換學校的專業課程,拓展國際醫護視野,並體驗兩國不同的生活型態,參與全英文課程,提升英語文能力,結交異國新朋友,了解不同的文化。
參與全英文工作坊,提升英語文的能力。
行前上全英文課程,內容包括澳洲的食衣住行育樂生活習慣等,讓我們能快速了解澳洲,並且每堂課都有相關報告,當同學報告完我們會提出疑問,若我們是主講者時,我們需要專注聽同學及老師的發問,稍微不留意可能會錯失一些單字,不僅僅只有聽課,也要懂的回應老師及同學之間互動,我覺得行前課程能讓我們快速銜接澳洲的交換課程,並且在澳洲生活時,更能大方說出英語文,提升語言能力。
第一天上課有參與workshop,會有兩位老師帶領,分成6小組活動,一開始讓我們畫類似心智圖的關聯樹(如圖一),使用不同的顏色來區分護生跟護理師,探討護生跟護理人員的差別,並讓大家團體討論,互相交流意見,他們覺得護生及護理師都可以替病人做評估等,但有些人覺得身體評估需要護理師,這時就會產生很多問題可以討論,每個人針對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所以說英文程度相當重要,要能聽懂專業及進階用詞,如:sound communication 、time mgmt、teamm cohesion等,不只需要平常對話的英文技巧,更是需要進階英文名詞的能力。我發現有很多不懂的專業名詞,記下來回去自己吸收,因此也學習到許多以前沒接觸過的單字。workshop上課方式很特別,會用遊戲帶動方式來促進學習—丟球,丟球人是護理師,站在圈內是醫療團隊,有醫生、營養師、社工等,我們要處理病人問題,因此模擬情境,交班給醫療團隊病人的問題,請問他要是否會診其他科,我覺得這個方式很不錯,不僅可以明白簡單的會診模式,更可以學習到英文,提升在醫療方面的英文語言能力。
我覺得上完四種不同課程,最難的是tutorial ,要回答老師問題跟當地學生討論疾病的進展照護,要用很多專業術語,英文程度上也需要很高的程度,每次的上課對我們來說都是挑戰,因此每天晚上都是預習時間,查詢不會的英文單字,備註在旁,以防上課會有不懂的情況,聽力、口說、對答的能力也要相當強,因此每天晚上都是預習時間,查詢不會的英文單字,
備註在旁,以防上課會有不懂的情況,大大提升英語文的程度,澳洲人講話速度快,久而久之我們的聽力隨之進步,因為大家對話都是英文,一定得強迫自己使用英文對話,口說方面當然進步,接觸到的環境都是英文,像菜單、招牌、超市商品等,總不能在櫃檯待一小時,所以訓練自己讀的能力,加快速度才能做更多事。
指出澳洲學制及護理教育與台灣的差異。
在澳洲完成一年基礎護理專業學習並通過考核即成為EN,僅能執行基本護理,不得從事給藥、抽血等,若要拿到註冊護理師需三年,要修的課程例如:綜合護理實踐1病理生理學、健康臨床治療簡介等,需要臨床實習:840小時。每學期都有要挑戰的目標。
雖然比台灣少一年,也跟台灣教學方式不同,他們是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增進學生的自發性學習及引發學生對學習的興趣,且澳洲的課程安排多依照學生生涯規畫並協助選課,極具個別性,另外護理學是課程安排是以漸進式原則規劃,可協助學生達到有效的學習。
但比較台灣與澳洲的學生學習態度會發現澳洲學生對於護理都有強烈求學動機,尋求知識是採自動自發效率學習,如:澳洲學生為了投入職場,會自籌學費(大約55~77萬左右),入學不浪費學習機會,上課皆會踴躍發問、熱烈互動,我想會有強烈求學動機是因為,讀護理是他們自己的選擇及興趣,不像臺灣許多學生是升學機制影響才就讀,上課多安靜聽講較少在課堂上刺激思考,我認為在學習效果上較不明顯。
觀察澳洲生活文化,提出其生活方式與健康相關的議題,並與台灣進行比較。
在澳洲大家最常做的事情就是躺在草皮曬太陽(如圖二),或是海邊活動,澳洲的白人多,在澳洲高度紫外線下他們的皮膚是受不了的,皮膚完全暴露在熱帶紫外線的殺傷之下,但偏偏還喜歡曬日光浴,有時候他們去海邊,為維護海洋生物,而捨棄防曬乳,或是一些飲食習慣,造成澳洲的皮膚癌比率是相當高,為全球第二,建議若不愛擦防曬,可穿薄外套預防皮膚過度曝曬。跟台灣相當不同。台灣人到哪裡都會撐陽傘,或待在室內不出門,就是怕被曬黑,因此維他命D的攝取量不足,造成骨質疏鬆等問題。畢竟澳洲人骨質疏鬆的問題比台灣來得少,例如:台灣每十萬名女性,有392人會發生髖部骨折,男性則每十萬人有196人會發生,澳洲則是每十萬名女性,有292人會發生髖部骨折,男性則每十萬人有174人會發生。看看澳洲後,應建議我們國人至少每日曬30分鐘太陽,當然怕曬傷可塗防曬乳,補充維他命D。
從澳洲超市食物、夜市或大街商店販賣的食物就可得知,飲食大多都是高糖、高油等,造成肥胖的問題日益增加,澳洲肥胖盛行率約65%,台灣約45.4%,因此澳洲政府在2018年10月15日頒發了一些規定,如:禁止向兒童播放垃圾食品廣告、改進食品標簽、為健康食品提供補貼等。不僅如此,在食品外包裝上會有健康星級評分(如圖三),像我們最熟悉的TimTam才0.5顆星,代表著垃圾食物,要少減攝取。但其實食安造成的健康問題還是存在,像我發現在昆士蘭科大裡都是餅乾及飲料的販賣機,或是小孩去逛超市,還是買一堆垃圾食物,因此肥胖的問題還是存在。再來看看台灣,到處都是含糖飲、炸雞排,可發現國中小附近聚集餅乾、炸物、飲料的攤販,導致發育中的小朋友隨手可得,因肥胖率逐漸升高,政府有規定不能在校園販賣含糖飲料,只能賣蔬果汁、鮮乳、保久乳、豆漿等。國中小過重及肥胖比率,整體趨勢還是往上揚,我想校園周邊販賣商家應該嚴格控管,並且運動方面也要隨之跟上,才會減緩肥胖問題。
在澳洲期間發現隨處可見酒吧、酒品專賣店,每到周五晚上放假時間,就會集結許多人,都來喝酒放鬆。澳洲的文化是由酒精組成的,不論是孩子的第一個生日派對、慶祝勝利、同情失敗和慶祝某個日子來臨,他們都會喝酒。但也因為這樣酒精成癮的問題也逐漸增加,有人做過研究15歲以上的澳大利亞人一年喝了約12.2升純酒精,相當於約480瓶啤酒,因此青少年的酗酒問題較嚴重。在台灣青少年飲酒問題現況仍不是一件社會問題,因為台灣的風俗民情較澳洲不同,且在法規上規定嚴格,像年齡、出示證件等,罰款甚至到5萬元,高於其他國家。
比較澳洲與台灣學生學習方式的異同,反思自我學習方式。
在澳洲學習這段期間,不論是在課堂或課後,我覺得學習最大的不同在於心態,並且學校風氣相當重要,若學校教學嚴謹,我想學生也會隨之改變。。通常台灣的學生上課就是聽老師講重點畫起來,就知道下次要考什麼,因此上課時候只要畫重點,回家瘋狂讀畫線的重點就行,就只是單方面吸收老師給予的知識。但澳洲的學生在課堂上不只需要畫重點,還需要討論回答老師三不五時提出的問題,但澳洲的學生都能侃侃而談、大方又有條理的陳述自己的想法,這是上課前做好萬全的準備,能有效的雙向學習。像我在上大講堂課時,發現他們通常會開著老師給的講義,另外開個筆記本紀錄重點,如果有不知道的名詞或新知識,他們會記錄在電腦便條紙上,方便回家去搜尋。
我想在澳洲上課的方式跟台灣有很大的不同,上大講堂課會講解主要概念,解釋一些專有名詞,在tutorial課程會深入探討,因此他們上課時需要做大量的筆記,統整自己學到的知識,做好事前功課準備,有些同學甚至會先預演討論,最後在上課時才能在tutorial課程中交流自己所學習到的東西,發現自己何處不足再去補強。lab就是台灣的技術課(如圖四),但學生人數較少大概16-20人左右,老師也比較好掌握,因此沒有隨堂的指導老師,只有示範老師。上的內容就是銜接大講堂及tutorial課程,simulation就是情境模擬,裡面病人模型會有各種數據.vital sign.心電圖等等,就如同是醫院的病人。在這部分我覺得是最重要的一環,要統整前面所學的知識,以完整的知識技能,去對待處理模擬病人,經由這種模擬課程,相信他們在臨床上更能隨機應變。
他們的四種課程,最重要的還是他們自己的學習方式,在上課期間他們需要做大量的筆記,統整自己學到的知識,自己抓出學習的重點,以應對他們所有的課程,否則單以老師上課的內容,一定有很多的不足,若沒做準備,不僅上課期間吸收不足,去醫院實習時會有相當的困難度,因此在他們教育中,是需要靠自己努力去得到這些知識。記得看過一則新聞—為了「更好的教育制度和環境」移民的亞洲父母,因為澳洲的教育學習型態相當好,就如標題所說的,但沒想到補習班卻越來越多,反而是把亞洲的教育帶入澳洲了。
台灣最難見到就是自主學習,因為通常老師會給好重點、告訴你這樣考試、那樣答題,代替了思考和學習,因此我們就是既有的學習模式,不再認識且了解自己的學習型態和習慣,也沒有機會發展自己的學習模式,就是一步步照著老師給的步調走。我們應該要學習澳洲的學習方式,每到空檔時間,能充實自我,就如同我們的空堂及自主學習時間,可以拿來學習英文,多背一個單字,多看一句英文,學習到的東西就是我們的。還有在上課前應該做好預習準備,上課若有不懂的地方,應詢問老師或是與同學討論,做雙向的有效學習。
具備相關專業知能與國際接軌,展現獨立積極自主學習(規劃專業學習方向、自我準備、分享)。
平常在CGUST上課,就學習許多專業課程,具備專業知識及技能,因此在QUT上課期間發現許多的專業知識能做連結,像有次lab課程教導傷口濕敷(如圖五),發現與台灣不同,像細菌培養這部分,通常台灣會直接打開紗布,沾取檢體後送檢。但在澳洲會先使用生理食鹽水沖洗傷口,將傷口多餘的雜質沖掉,再使用細菌培養棒沾取檢體,而且培養棒必須要先沾N/s,跟他們討論時,有說先沾N/s會讓培養棒容易沾取檢體,這點跟台灣很大的不同,我覺得兩邊沒有誰對錯,有各自考量之處。他們在做技術時,遇到無菌技術通常會有左Clean hands、右Dirty hand,以防止感染問題,並且在保護自身方面做得相當好,都會帶護目鏡.防水圍裙等。在醫院實習過的我們,能用專業知能做兩國的比較,回台灣能分享給其他的護理人員。
我想如果能將英文能力更加提升,像是回台灣多接觸英文,利用課餘時間加強,我覺得最簡單及有趣的方法,就是看英文醫學電影,不僅學到平常用語,也能學到些專業用語。這樣更容易能與當地學生做兩國的專業知能討論,能增加自身的專業知能。
提出此次學習經驗對未來的求學或就業規劃的影響。
這次的海外見習,不僅僅只有知識上的學習,當地學生的自學方式,上課做筆記的方式,都是我們學習的經驗,還有上課的方式等。我還記得有次老師上tutorial 時,利用團體遊戲,配對遊戲來記住各個檢驗的代表意義,讓記憶更深刻,有給很多張小卡,卡片上寫著肝癌、AFP、超音波掃描、電腦斷層、血管攝影、核磁共振檢查等字眼,要我們去配對相關檢查。不會只用一般上課方式來教書,而是讓學生討論,補強各個學生不足之處。這些都是我們的學習經驗,雖然現在我們還是學生,不能改變些什麼,但說不定未來會有應用上這些經驗的時候外。
最後一週,老師請學姊來分享求學的過程,最重要的條件是英文能力,達到門檻後,可以直接以台灣的執照換澳洲的執照,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困難,但有夢想我們才會努力,才會成長。其實澳洲的福利及環境很吸引海外人士去就業,像醫院護病比士1:4,完全超乎想像,不會有超時工作的問題,醫院的學姊們會認真教你,讓你儘快上手,病人會相當尊重護理師,工作夥伴也會認真把你當team member。薪資方面大概是我們的2-3倍,若是假日薪水加上,年新要2.3百萬不是問題。這些種種加起來,是個很誘人的因素,總歸一句,最重要的還是語言能力,我想若未來有機會及能力,能到海外求學及工作,也相當不錯。
反思海外學習生活,提出實際參訪收穫
參訪PA Hospital,最一開始上課就讓我們收益良多,像是醫院歷史、薪資、人力等,人力方面,平常事1;4,pm shift 1:4 night shift 1:7,葉克膜1:1,因此跟台灣有大的不同,參觀到病房內,發現沒有工作車只有e car(圖六),並且只有工作間(medications room)(如圖七),病房也沒有門,不像台灣都會病房門緊閉,會有大聲喧嘩的情形,並且在台灣護理人員多數使用工作車,電腦、藥物等都在工作車。
我們去Gold Coast University Hospital,一進入醫院沒有濃濃的消毒水味道,也沒有台灣醫院匆忙的感覺,特別的是入口有禮物店,地圖上有盲人標誌,環境給人友善的氛圍。進入SIMULATION參觀,發現大多與台灣相似,但設備方面卻先進許多,例如:假病人,澳洲的會有心跳 脈搏(肱動脈.橈動脈等)呼吸聲,並且情境模擬教室會有監控室,主考官會在裡面待著,回答考生所說的話,給予適當回應。再來就是CPR simulation ,跟台灣不一樣的地方,是台灣CPR會放急救版,讓護理人員好施作,但澳洲沒有。並且這裡的模擬機器,我覺得跟台灣考ACLs的模型很像,差別是在螢幕的部分,台灣是只有聲音去引導你。並且澳洲的很嚴謹的地方是在於,每三個月每位護理人員都要CPR simulation,覺得這樣比較好,雖然比較麻煩,但更能在於保護病人,台灣只要考一次,時間久了容易忘記,等到需要護理人員cpr時,他們應該會操作困難,不過還好CPR需要TEAM WORK,會有團隊的人支援,就不會有獨自一人的高困難度。接下來我們去參觀兒童病房,雖然ㄧ樣有兒童治療室,最不同的是,澳洲連給藥都會在治療室,因為他們覺得病房是兒童最安心的地方,並且在環境方面有很大的不同,像是有遊戲室,居然有分室外跟室內,我想這是台灣做不到的,因為台灣地小,想要也沒辦法,並且還有電腦房、DJ室等等,每個下午,病童可以去點播歌。醫療設備,覺得有類似無線電話 可以隨時找到醫生很方便,也有嬰兒專用座椅,及充電座,可以隨病床移動。
參觀宜康園養老院,創辦者說他最大的理念是給長者家的感覺,所以每間房間都放花,還有香味,床旁都有呼叫鈴,牆頂上有煙警報器,並加裝溫度計,75度才會使用救火模式,這是替宗教信仰需要燒香的人著想,連室外都有淨身室給猶太教的人。房間浴室門雙開,衣廚門有緩衝系統,不會被夾手,房外電梯會人體感應,關門較慢,以防年長者被夾傷,設備相當人性化,並且附有美容院、購物商城、咖啡廳,有時候還可以參加活動,像是:EKKA(如圖八)、瑜伽課等,為了不讓長者感覺在醫院,醫療名詞都會改成比較好聽的名字,像是病房就會改成百合廳等。Residents services 的玻璃可以看到外面老人的狀況,顯示牌也在裡面,不像台灣在外面走廊,讓大家都看到哪床按紅鈴,個人的隱私做得相當完善。這些小地方都是在台灣沒發現,希望未來有機會能將這些完善的設備帶入台灣。
Royal Flying Doctor Service:Flying Doctor位置較為偏僻的地方,座落於布里斯本機場旁,我想因為飛機起降需要足夠大的空地,並且四周不能有太高的建築物,想當然不可能設置在市中心。一進去參觀模擬訓練室,有飛航中模式、海邊模式等,跟平常在醫院看到的不同,並且四週是觸碰牆,可以靠手去操作,接著急救包裡有藥包(如圖九)、ACLS的用物等,會定期更換。演講者提到每次出勤,機上不能小便,只能使用尿袋,且活動空間也不大,有時候一機甚至會有2位病人,需要強大的體力及極強的應變能力,因此在徵選新人時,首要條件是要有多年經驗,並且經過訓練後才能出勤,出勤的地方大多是偏遠醫療無法普及之地,有可能是高山、沙灘等,因此醫療人員的獨立自主性要相當高,是一份相當有挑戰性的工作。在台灣也比較少聽說飛行醫療,只有在新聞上看過救護直升機—國防部空中救援直升機,機上有心電圖機、電擊器、抽吸器、點滴控制器及呼吸器等固定醫療裝備,電子醫療裝備與飛航電子儀器不會相互干擾,可同時載病危及非病危病患各一名,並提供緊急醫療照護,並可適用於台灣各種地形及高山地區,但還沒有機會去接觸到這部分,也沒辦法仔細去比較台灣與澳洲飛行醫療,蠻可惜的,希望未來有機會接觸到這部分,也能提供我們小小的力量。
返國後與校內師生進行心得報告分享(口頭與書面)。
返國後會將我們在澳洲所見聞跟學弟妹們分享,不單單只有介紹食衣住行樂,包括我們學校的上課方式,參訪的醫院也會一一介紹,明白澳洲與台灣學校與醫院的不同。
海外學習心得:
交換學生之前,只有到國外上過語言學校,但這次的經驗卻是最難忘的回憶,每一次的上課及生活中的經驗,都會成為我未來的資產。記得出發當天我們8個同學獨自check in搭機,看著候機的人們都是西方臉孔,心裡忐忑不安,思考著會不會到澳洲聽不懂英文,或是受到種族歧視等,畢竟家人不在身邊,安全感總會少了些,且在台灣不會有歧視問題。開學當天,跟著不同國家的學生進入教室,開始在QUT的第一堂課,老師同學都很熱心協助,我們這組有位韓國男生,他很熱心告訴我現在要做什麼活動,讓我更能融入他們,並且遇到艱澀的英文單字還翻譯給我聽。發現老師在講課時,可以沒有束縛,光著腳丫,吃軟糖提神,這些在台灣都不曾見過,眼界打開,就會發現教學方式百百種,不光只有台上單純講課而已。在澳洲食、衣、行及樂都得自己來,靠自己料理三餐、靠自己規劃課餘時間、辦理電話卡的問題等,通通得自己來,在課餘旅行時,時常會發生突發狀況,像是搭錯車,又廣播似懂非懂的英文,緊張是無可避免的,最終還是得靠自己解決,臨危不亂的冷靜是最重要的。有人說過這句:「最能幫助到你的,就是你自己。」我想這是我來澳洲最能體驗到的。
在QUT上課,很喜歡學生與老師的互動,沒有台灣拘謹,學生可以反駁老師說的話,也可以開老師玩笑,這些互動我想算是雙向學習吧!有次lecture課程,主題是有關健康飲食(如圖十),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在超市的照片上打,supermarkets put junk food on special twice as often as healthy food,and that’s a problem。全堂大笑,因為大家都知道要健康飲食,卻都愛吃洋芋片、巧克力等垃圾食物,我們當然有同感點點頭。用開玩笑的方式講課,會讓整堂課的氣氛不一樣,會更能專注聽課,去思考課堂跟玩笑的連結性。
很多人都說,交換學生就是去玩的,但我們學到的東西可不只有在課本上,有知識、人際關係或是計畫旅遊等,這些都是珍貴的經驗。有次我們去參觀flying doctor,想說火車比uber便宜,故我們選擇搭火車,沒想到回程搭計程車發現便宜一倍,才知道搭火車跨3區又經過機場線,費用高出許多,如同老師所說,花錢買經驗。
我很慶幸這次能來澳洲交換,課業上也學習到與台灣不同之處,能與當地學生分享。在課業以外,自己也成長了許多,事事都自己掌握,想要什麼就自己去爭取,想去哪出遊,就自己做功課。不僅如此,在學校上課還能認識不同國家新朋友,了解不同的文化,體驗他們特有的特色個性。
海外學習建議及其他相關事項:
有到醫院參訪增加我們的國際視野,發現很多新穎的設備,比台灣醫院更加先進的地方,希望未來可以以有去醫院有短期見習的機會,讓學弟妹們更加了解澳洲醫院的環境及操作模式,學習澳洲臨床護理,回台灣有助於護理環境的改變。
要去澳洲前,我覺得要將自己準備好,可以迎接新的人事物及挑戰,面對新的環境及不常使用的語言相對來說困難度高,心理建設一定要有,並且保持著學習的心,上課有問題歡迎發問,對每件事帶有好奇心,吸收新奇的事物,還要像老師說打開耳朵,仔細聽聽他人說話,就算走在路上,都是說英語文,每個日常生活的小地方都可以學習,像超市自助結賬也是很特別的學習經驗,商品barcode、結帳都要自己動手。最後一點—團隊精神,看似簡單卻最難達成,舉個例子:逛街,有些人想逛化妝品,有人想逛衣服,但出國單獨行動最為危險,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所以說團體行動是必須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