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天地

長庚學校財團法人長庚科技大學選派優秀學生出國見習成果報告-凃伊庭

學生中文姓名:凃伊庭
學生英文姓名:Yi-Ting, Tu
就讀學制/系所:四技護理系
班級/座號:四年三班/01
海外學習國家:澳洲
海外學習機構:昆士蘭科技大學健康學院護理系
海外學習期間:2019/08/01-2019/08/31
成果報告日期:2019/09/18,9/24

長庚學校財團法人長庚科技大學選派優秀學生海外學習成果報告

1、 海外學習目的與過程:(依目標一一詳細描述)
很開心自己今年有機會可以參加海外學習團,和同學們一起到澳洲昆士蘭科技大學學習。
此次的交流除了最基本的加強語文能力,也透過與當地師生的互動了解澳洲護理制度及醫療文化,更是在布里斯本體驗了澳洲的風俗民情以及多國文化。

(1) 參與全英文工作坊,提升英語文的能力。


  在獲選為海外交流生之前,我們必須經過層層關卡的挑戰,像是書面審查、外師面試以及最後的受訓課程(圖1),最後再到昆士蘭科技大學的護理學院與當地學生一同參與課程。在學校接受英文訓練課程時,Eddy老師很有耐心且認真的教導我們,像是課程的一開始就訓練我們介紹自己,這也是我到澳洲後常做的事情,每當認識新朋友或是參與除了大講堂以外的課程,我都會向當地人或是該堂授課老師進行自我介紹;在自我介紹後,想要快速的認識一個國家,就要從知名的旅遊勝地著手。我們分組進行討論,使用英文介紹昆士蘭科技大學所在地的布里斯本周邊環境的知名旅遊景點,像是南岸公園、故事橋、市立植物園、龍柏動物園等,這也促使我們在介紹的過程中快速的認識布里斯本的環境,當我們到澳洲真正的參觀這些名勝之地時,在別人介紹時也能迅速了解他們所描述的該地點 特色及文化,不會因為對該地點不熟悉而什麼都聽不懂。例如澳洲人在子女年齡還小的時候,就會帶他們到博物館跟美術館參觀,讓他們實際的觀賞觀看那些文物,也培養他們對於事物的思考能力;再來就是飲食的部分,老師向我們介紹許多澳洲的國民美食,像是萊明頓蛋糕、Timtam巧克力及肉派等點心,這也是我們到澳洲後許多當地學生推薦我們嘗試的各項食物,在與當地學生的對話時我也學習到如何使用英文去表達這些在台灣不常見的
食材;例如我們在當地嘗試了許多甜點,裡面都有參雜肉桂粉等香料,我們就和他們學習了很多香料類的英文。

在參與護理學院的課程時,我們所上的課程大部分都是在台灣已學習過的學業知識,但是由於以前接觸的都是中文,在澳洲參與課室活動所使用的都是英文,在我不懂授課老師或是課堂講義的內容時,我也學習使用英文向講師或是當地學生詢問這些詞彙的涵義,才恍然大悟原來我們常說的東西原來翻譯成英文後是什麼樣的字彙(例如:我們常常使用的紗布,英文就是gauze)。其他還有包括澳洲當地特有種的英文名稱、澳洲的俚語(例如:No dramas.就是代表My pleasure或是You’re welcome.的意思),在一來一往的英文對話過程,我不禁克服了一開始不習慣外國人說話的速度而聽不懂的窘境,也從與外國人對話過程中學習到許多事物正確及常用的說法。

(2) 指出澳洲學制及護理教育與台灣的差異。

澳洲的學制方面,護理的學士為三年課程,畢業門檻學分數為288,包含必修及選修課程(但選修課程很少,當地學生說他們大約在第三年才會參與選修課),通常一學期有四個單(UNITS),其中兩個單元為理論課程(Theory),會在Kelvin Grove校園進行;另外兩個則為綜合實習(Integrated practice),又分為校園和醫院,但即使是在醫院,他們還是盡可能找時間回學校練習技術(即使機會很少),加強自己的實作能力。課程全部通過且完成840小時的護理實習,畢業後即可申請為RegisterNurse,而他們的實習分散在各個學期,皆由學校安排實習單位,但學生間可以協調互換單位,實習過程中也會有一位臨床護理師帶領,每階段也都有不同的學習目標(像QUT學生第一年為學習基礎醫學,出去實習的工作內容大致上與台灣的護理學校中基護實習相似,但差別在於不能給藥)。在臺灣,我們的護理學制分成諸多種類,有的是先讀專科學校(五專)考過護理師國家考試拿到證照後,再到大學或科大學習兩年,取得大學學歷;或是先接受高中職三年的教育後,再到大學或科大的護理系就讀,完成實習時數後需參與護理師國考,通過後取得護理師執照方能到醫院工作,相對而言,我認為在台灣有經歷過護理師國考,可以協助統整過去所學的各科目知識,對於臨床工作也會比較熟悉。

在教學方式方面,QUT有四種不同類型的課程,分別為Lecture大講堂授課、Tutorial小組討論、Lab實驗課以及Simulation情境教學,我們這次四種課程都有參與到,Lecture的學生通常有80人以上,每周授課主題不同,而我們在台灣主要是按照科別授課(內外科、產兒精公等)。授課方式為講師在台上以簡報方式傳授學理知識給學生(圖2),讓學生了解基本概念為主,過程也會全程錄音,讓學生有需求時可以到校園的線上佈告欄內進入該課程,重新閱讀簡報內容並搭配老師的上課錄音檔複習,如有學生因要事無法參與課堂,也可以藉由此錄音自行學習;與長庚科大嘉義分布的授課方式比較,此方式常見於校內演講。在QUT,講堂授課內容與我們學校的教學內容大致相同,但我們發現他們的授課內容不會太艱難,主要是傳授基本概念,其餘的學識學生需要自己去收集資料(例如:到圖書館查閱書籍、線上閱讀電子書、搜尋相關的醫學文獻等),自己學習;在台灣我們主要使用課本上課,接收到的學識內容都記載在課本上,內容豐富。Tutorial則是小班制課程,班上學生會分組(通常是以桌子分組),以小組方式分開討論情境進行學習活動,並於發表時與講師及其他組別學生

進行互動,我覺得這個授課方式與過去在學校精神科課堂的TBL相似,但QUT的小組討論內容比較深入,因為授課講師會希望學生能考慮到後續所有可能發生的突發情形,並加以討論護理處置,而非只解決當下發生的問題。Lab則和我們的技術課相同,但QUT的Lab學生約20人一班,授課方式為老師會先講解並示範技術,後續學生們會依序操作練習,他們的技術有著各種不同的情況,像是我先前參與的傷口換藥實驗課課程(圖3),那間教室共有五床,每一床的病人傷口都在不同部位,也分別有不同的特性,可以刺激學生思考應使用何種敷料或是使用不同技巧換藥,當學生不確定時
,也可以閱讀床頭張貼的該病人的傷口特性需準備的材料內容。不同的是我們通常有既定的技術操作步驟,通常在課堂結束後會使用夜間時間練習技術,也為了期中期末的技術考及OSCE大考做準備。相較於QUT的學生,他們也可以依照護理學院開出的練習時間去技術教室做練習,也可以繳錢給學校,學校會派較高年級的學生去監督指導他們,但他們的練習時間不多,要在學校提供的時段才能去練習,而且我們認識的許多學生都表示他們在空堂時會去醫院打工,很少會有時間好好去練習。也因此他們到臨床上實習的壓力與緊張感倍增。最後是Simulation,這也是在QUT所有課程中學生數最少的課程(約10人一班)。我覺得在QUT的教學模式與我們在長庚情境教學課程很相似,皆會現場模擬病人情形與突發狀況,每次課後老師會與學生們討論狀況及優缺點,並引導我們反思並提出改進方法,使我們能夠更貼近臨床實際情況,減少在臨床上的不熟悉與恐懼感。

(3) 觀察澳洲生活文化,提出其生活方式與健康相關的議題,並與台灣進行比較。

在QUT護理學院上課時,我們曾經參與過一堂Mental Health的課程,課程內容是講師在介紹澳洲當地青少年的酗酒議題。在澳洲,合法購買酒精飲料的年齡為十八歲,路上隨處可見酒吧及知名販售酒類的BWS,各個餐廳也均有販售各種酒類,而成年人在餐廳吃飯也時常點杯啤酒或是雞尾酒當作搭配,澳洲酒類飲品的價格大多比台灣的還要低廉。我曾好奇的詢問過當地學生:「路上的酒吧這麼多,澳洲人為什麼會這麼喜歡喝酒?難道大家都不怕會有酒駕的問題嗎?」他們回答我:「布里斯本這邊的人喜歡喝酒可能是因為生活步調比較慢,大家都很享受生活,尤其是青少年下課後都會三
五成群的約出去吃飯喝酒,像我們街上的酒吧大概都下午就開始營業了,但是我們是有法條(在澳洲,除了擁有酒牌的地方與私人場地,所有的公共場合都禁止飲酒,而有酒牌的地方也有限制營業時間,一般凌晨1.30之後賣酒的地方就會禁止再進入,而裡面的人最晚也只能喝到凌晨3點)規定不能在街上喝酒的。這也是為什麼在你們在市區看到公車班次會這麼多,UBER也比台灣還要發達的原因。」

皮膚癌也是澳洲重大的健康議題,是全世界皮膚癌發病率最高的地區之一。每年有75萬澳洲人在接受「非黑色素瘤皮膚癌」的治療。澳洲人到70歲時,三分之二的人都有可能被診斷為皮膚癌,令人談虎色變(澳洲生活網,2018);澳洲位處南半球,天氣涼爽,在陽光的照射下格外舒適,在校園內也常見學生們找了塊草皮席地而坐的曬太陽。但由於近年氣候變遷,臭氧層破洞導致紫外線無法經臭氧阻擋,再加上澳洲人屬白種人,皮膚黑色素含量少而缺乏天然防護罩(吳育宏,2018),在經年累月的紫外線照射下更容易罹患皮膚癌。

反之,在台灣,現在青少年的健康議題比較偏向肥胖、物質濫用以及性教育及兩性平權問題(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8),酒駕的健康議題被歸類在中年期,澳洲的前十大死因排名前三分別為心臟疾病、失智症/阿茲海默症以及腦血管疾病(AIHW,2019),而台灣的十大死因排名前三則為惡性腫瘤(癌症)、心臟疾病、肺炎,其中兩項就跟肥胖議題有牽連。

(4) 比較澳洲與台灣學生學習方式的異同,反思自我學習方式。

在澳洲QUT交流的一個月期間,我們參與了各項課程,發現QUT的授課方式是給學生一個議題,讓學生思考並與同儕討論、鼓勵學生去閱讀各式各樣的相關書籍及醫學期刊以獲取知識,訓練他們的批判性思考能力(例如在Tutorial的課程中,講師會給學生一個案例報告,先讓學校互相練習交班,爾後探討病人發生了什麼事、成因、應做的護理處置以及後續可能會有什麼樣的病程發展,當學生完成討論後,有的講師會直接在課堂上邀請學生分享,有的則是會請學生使用校園佈告欄的課程系統上傳討論結果)。上課過程中,講師不要求學生購買書籍,內容都是以簡報方式呈現,我曾經問過其中一位講師為什麼不使用課本,他跟我說:「當然是環保啦!而且如果給學生一本書叫他一直讀裡面的內容,這是在限制學生的思考範圍,這樣學生永遠都無法擁有自己的一套學習方法,而且遇到問題時也沒有能力去找尋他所需要的答案。」另外,我也在其他課堂上向一位紐西蘭的醫師講師詢問過相同的問題,她告訴我:「因為不是每個病人的情況都相同,我們不應該設限。」我其實很認同這兩位講師的說法,在台灣,我們從小到大上每一堂課都一定會有書籍,授課的內容就是課本裡的那些學識。在台灣,有些學生比較好學勤奮,會主動向老師請教其他沒有在課本裡提到的相關內容,但其他人則是認為我只要把書本裡的東西念完,考試有過就好了,這種狀態使我們都逐漸變成了一種考試機器,為了應付考試而讀書,在考後就什麼都忘了。就我自己的讀書方式而言,我也是喜歡閱讀書籍的,因為我認為知識都在書上,網路上的資料不可靠,而且我也很喜歡做資料統整,因為對我來說寫過就會有印象,但這
會耗費許多時間,每到考試期間又會把自己搞得壓力很大。其中一位當地學生與我分享她的讀書方式,就是「Work hard, play hard.」她認為我們應該要實際去接觸去學習,想辦法讓那些東西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他與我分享他的家人年事已高,有時回家就會運用他在學校所學的評估自己的爺爺奶奶的健康狀況並給予衛教,外食時也會避開加工食品,一開始接觸護理時,甚至還會跟同學互相玩背誦骨骼名稱的遊戲,當同學指哪一區塊,他就要說明那一塊是什麼骨骼),而非只閱讀書面資料。但是在讀書的同時,也不要忘了要適時的放鬆,盡情的玩樂,才能有正向的讀書態度,我也嘗試在回國後讓自己做事情不要如此急躁,應放慢腳步,多聽多看,才能學習到更多事物。

(5) 具備相關專業知能與國際接軌,展現獨立積極自主學習(規劃專業學習方向、自我準備、分享)。


在每次上課前,我都會先預習課程內容,並與自己在台灣所學的學識內容作比較(如護理處置)。由於在QUT學習時,授課內容為英文,我時常因看不懂專業詞彙而感到煩惱,因此我也查閱了許多英文詞彙,在這期間也學習到各種專業術語(例如:Sterilization就是我們常說的無菌),隨著學習時間增加,我也慢慢地對課程內容越熟悉,用於理解課程講義的時間也逐縮短,在課堂我也會主動與講師討論澳洲與台灣的差異,並詢問差異的原因,
對我而言收穫很多!我也學習到應該要多查閱實證護理學及醫學相關的文獻,如果可以的話也嘗試閱讀英文的文獻,不僅可以學習到其他國家的照護方式,也能藉此多認識幾個英文單字。

(6) 提出此次學習經驗對未來的求學或就業規劃的影響。

這次交流過後,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幾乎每個人都跟我們說:「澳洲的護理環境很友善,大家都很尊重醫護人員。」也順帶提到了未來如果真的想要去澳洲當RN須具備的資格。除了英文能力要達標,也要有耐心去適應許多與台灣不同的規範作法,雖然澳洲的護病比很低,護理環境友善,薪水也十分吸引人,但相對的物價高,賺得越多課稅越高。對我而言去國外發展RN的機率雖然不高,因為去了一個月才發現台灣在生活上的便利(到處都有便利超商、物價便宜等),但也是給自己一個考量與學習的機會,也許未來某一天這也會成為我的挑戰!但在迎接挑戰的同時,我也要準備好自己(例如加強語文能力)。

(7) 反思海外學習生活,提出實際參訪收穫


我們參訪了許多醫院機構,包括Princess Alexandra Hospital、Gold Coast University Hospital、Jeta Gardens Aged Care以及Royal Flying Doctor Service,其中印象最深刻、收穫最多的就是Gold Coast University Hospital。Gold Coast University Hospital是一間較新的醫院,坐落於GU校園旁,它們設有許多新型的設備,讓我明白原來在國外有這麼多先進的機器可以協助照護病人,增進舒適度。我參觀的是兒童病房,在兒童病房內四周牆壁皆為澳洲當地的藝術家所彩繪的美麗圖案(圖4),他們的兒童病房設備完善,不僅照顧到病童,連家人也一併列入考量,病房內設有家庭房供家屬來訪時使用、亦提供廚房使用,也會邀請老師來為病童上課,遊戲區包含室內室外區域,提供想曬太陽的病童一個安全舒適的空間,也有提供嬰兒安全行動座椅(圖5),這是在台灣的醫療院所前所未見的,台灣的兒科病房在這方面僅提供較大年齡的兒童座椅,如果有了這項設備,不僅方便家屬安置嬰幼兒,做事情時也不必一直抱著小孩。

(8) 返國後與校內師生進行心得報告分享(口頭與書面)。

在返校後,我最想跟大家分享的是在澳洲的生活,包含食、住、行以及玩樂的部分,學習過程我也會與大家分享從一開始到最後一天的轉變(像是漸漸可以比較聽得懂別人在說什麼了),因為在我的印象中,雖然在出國前聽過許多次學姐們分享在澳洲上課的情形及心得,但其實這些都真的要實際參與後才會知道自己到底學習到什麼,這些事聽別人分享是無法完全體會的。食的部分包括如何使用微波爐煮飯、一定要自己帶米去澳洲、買菜時應該要注意什麼;住的部分包括如何和室友分配時間(洗澡煮飯洗衣服一定要分散);行的部分則包括如何查閱正確的路線、如何避免搭錯車,以及查閱正確的交通花費;玩樂的部分則是與大家分享我在澳洲拍的一些照片,並向大家介紹那些地點(例如南岸公園、美術館、博物館、St. John教堂、中國城等地),提供學弟妹參考。(圖6、7)

2、 海外學習心得:

一開始其實沒有想過自己能夠參加今年昆士蘭科技大學的海外交流活動,起因是自己從未離開過台灣,想到其他的國家去看看當地的風俗民情及文化差異,而在去年擔任QUT及GU學生的接待時,聽了澳洲學生及參加過此交流活動的學姐們的諸多分享,我向澳洲學
生及學姐們詢問了許多澳洲當地的學習歷程、交通及物價等等問題後,便下定決心自己也要努力的爭取這個到海外學習的機會,增廣見聞。在澳洲交流的這段期間,我們參與了許多課程,也認識了許多當地學生和課堂講師,他們在談話的過程中都會關心我們在澳洲過得好不好、習不習慣,我想這是我處在異地感到最窩心的一件事了GOOD!。當我們在課堂中有疑問時,他們也不厭其煩的向我們解說,即使我描述的不夠清楚,他們還是很有耐心的聽我們述說。我們也走訪了許多布里斯本知名的景點,更是拜訪了布里斯本當地美麗的St. John教堂(圖8)。

最後,我認為這次海外學習最具考驗的就是團隊默契了,雖然我們常因資訊不流通而有些糾紛,但是爭吵也是成長的過程之一,如果大家都只是把不愉快的想法放在心裡不說出口,就不會有人知道問題點出在哪,也就解決問題。這一個月我在澳洲學習到很多,也打開了自己的視野去觀察到國外學生的學習方式,期待自己未來也能學以致用,讓自己變成更優秀的人!也謝謝長庚以及帶隊的月梅老師給予我們的支持協助,讓我們在澳洲住在平安舒適的地方、安穩放心的在QUT學習!

3、 海外學習建議及其他相關事項:

今年有去參觀距離Kelvin Grove校區較近的宿舍,有個人房間及書桌(書桌和個人空間真的很重要),我認為該地點很適合學生學習,建議老師可以考慮!有,當然有正向反應。我真的很感謝學校跟老師提供我們這次海外學習的機會,幫我們接洽在當地的姊妹校QUT,讓我們在這四周參與了不少課程,也結交了許多來自各國的學生朋友,讓我有機會在後續實習畢業工作前出國走走看看,體驗不同文化。也很謝謝May在這個月給我們許多想法建議以及協助,讓我們剛去澳洲時很快地就適應當地的生活,像May就會以您的經歷跟我們說超市的哪些東西可以買,哪些不要買,也帶我們去逛了很多剛才提到的農夫市集、假日市集,我們剛去人生地不熟的,您也帶我們在市區周邊到處亂逛,還有美術館博物館那些
,幫我們省了很多不必要的花費,還有許多學長姊的經驗分享。還有林口校區的瑩滿老師跟LISA阿姨也常常關心我們,提醒我們外出要穿暖一些之類的,讓我們覺得很窩心!我們之後也會鼓勵學弟妹明年可以參與學校舉辦的這類活動,可以去姊妹校學習,增廣見聞。

圖1:參加全英文工作坊
圖2:參與大講堂課程
圖3:參與QUT的傷口換藥實驗課
圖4:Gold Coast 醫院兒童病房牆壁彩繪
圖5:兒科病房的嬰兒座椅
圖6:參觀當地有名的龍柏動物園
圖7:南岸公園的步道
圖8:St. John教堂
圖9:品嘗當地知名巧克力
Max Brenner Chocolate Bar
圖10:品嘗當地古老鬆餅店
Pancake Manner
圖11:參與印尼文化週活動-與表演者合照
圖12:與QUT Lab課程授課講師之合照
圖13:與QUT的排課接洽老師Tina之合影
圖14:與QUT校車合影
圖15:庫薩山上各時程風景照
圖16:參訪昆士蘭大學

參考資料

吳育弘(2018)。不要輕忽皮膚上的腫塊-認識皮膚癌。取自http://www.mmh.org.tw/taitam/derma/academic/article/untitled-2.html(2019/09/06)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2018)。學生健康行為調查。取自https://www.hpa.gov.tw/Pages/List.aspx?nodeid=113(2019/09/06)

澳洲生活網(2018)。澳洲皮膚癌發病率世界第二,我們該怎麼辦?。取自https://www.auliving.com.au/zh-tw/201812/112730.html(2019/09/06)

Australian Institute of Health and Welfare. (2019). Deaths in Australia. Retrieved fromhttps://www.aihw.gov.au/reports/life-expectancy-death/deaths-in-australia/contents/leading-causes-of-death(2019/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