號外/榮譽

2022遠見USR獎入圍名單》首度評選USR綜合績效!共154件爭逐,成大、東海入圍數稱冠

2022第三屆《遠見》USR大學社會責任獎文 / 謝明彧    2022-03-04

資料來源:https://www.gvm.com.tw/article/87662

圖/蘇義傑攝。

《遠見》今(4)日公布「2022第三屆《遠見》USR大學社會責任獎」入圍名單,兩大類八分組共48項入圍。其中,成功大學、東海大學各拿下4項入圍,表現最佳;屏東科技大學入圍3項,是入圍成績最佳的技職校院。 

隨著CSR與ESG成為全球與台灣的新顯學,教育部近幾年來大力倡導大學落實USR(大學社會責任),推動各校盤點各項社會與產業議題,讓校務經營、校園軟硬體建設、教學與研究,均能追求永續並善盡大學的社會責任。

《遠見》自2005年首創台灣「企業社會責任獎」(CSR),不僅是全球華人媒體最早推動的CSR評鑑調查,更是台灣歷史最悠久、最具公信力的CSR獎項!18年來遠見CSR獎一直與時俱進,2022年進一步定名為「遠見CSR暨ESG企業社會責任獎」,以因應崛起中的ESG永續趨勢。

三年前有感於大學推動社會責任風潮正起,《遠見》CSR獎因此增設大學社會責任獎,希望緊密了解台灣各大學推動社會責任的現況,透過報導與分享,搭建交流與共學平台。

本屆154件報名,48件入圍者進入決賽 

第一、二屆《遠見》USR獎以評選「傑出方案」為主,借鏡「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做法,以「優良USR方案」為主,經歷兩階段書審、面審後,選出當年度的得獎方案。

今年第三屆《遠見》USR獎又持續與時俱進,增設兩大項目:

一,    在傑出方案類,因應近年永續人才的需求熱潮,增設「人才共學組」。原先組別則持續保持,包括「在地共融」「福祉共生」「產業共創」「生態共好」和「國際共享」五組。

二,    響應近年來國際「綠色大學」風潮,新增「綜合績效」,觀察各校的整體永續表現。

成大、東海奪四項入圍 屏科大入圍三項

今年,共收到154件參賽報名。首階段初選後,傑出方案類有27校36件入圍、綜合績效類有12校入圍,總計48件入圍者。

其中,成功大學、東海大學各拿下4項入圍,進入決賽。屏科大3項入圍。二件入圍的有10校:包括北醫、亞洲、長榮、長庚科大、虎尾科大、海大、逢甲、崑山科大、朝陽科大、聯合等校。

從初選名單中,可看見各校針對各自強項,探索在地議題、培育綠能人才的永續價值。

傑出方案:在地共融組 8項入圍  

「在地共融」彰顯學校特色專長與所在地區之間的協力關係,一直是最受歡迎的USR大項目主題。

今年在地共融組的入圍方案,分為三大類型:強調師生服務地方的「在地課程」、協助當地社區再造的「社造活化」,及將研究成果轉為當地創新的「技術應用」。

▋在地課程部分:

入圍的如淡江大學「在地國際、數位共筆」方案,將淡水地方文史採集成果數位化,推出的《淡水維基館》網站,超過200萬瀏覽量、還推出VR展覽,是當前各校流行的「地方學」應用實做版本。

逢甲大學「找個值得耕耘的地方-逢甲建築小書屋偏鄉播種計畫」則是前往偏鄉與海外建築閱讀小屋,將建築、土木學生實做課程,轉化為輔導偏鄉學童閱讀力的善舉。

▋「社造活化」入圍方案:

如南華大學「從大林到國際-串聯在地影響力、擴散慢城意涵」、成功大學「相伴2026:齡感生活微社群行動網」、崑山科技大學「既培力也使力—以人才培育為底蘊創生新官田」、朝陽科技大學「同耕共學-翻轉農村」,多集結生態調查、地方特產、在地旅遊,打社區在地觀光品牌。

▋「技術應用」方案:

包括修平科技大學「即時環境監測暨先期災害預警系統多元應用,智慧守護你我它」,將AIoT物聯網技術應用在古蹟防火防災上,別具創新。耕莘健康管理專科學校「循環永續、溫莘共好」則善用校內的溫泉資源,不僅與在地商家推廣溫泉美容商品,未來更規劃溫泉長照療養中心。

傑出方案:福祉共生組 6項入圍 

「福祉共生」強調大學協助各地的高齡、兒童、殘疾、原鄉、新移民等弱勢族群,改善現有生活品質。

過往此組報名方案,多集中在關懷高齡族群為大宗,今年依然有多組以樂齡為主題的方案,但也有新的關注對象出現,讓人看見學校對於USR議題已愈來愈多元化。

▋銀髮樂齡相關方案:

包括中山醫學大學「宜居石岡,永續健康」、致理科技大學「全通路在地關懷銀髮就醫陪伴媒合服務心價值推動計畫」、臺南大學「幸福集氣,勇敢再續」,強調讓高齡族群擁有陪伴、也能擁有幸福晚年。

▋熱門的食安議題也有兩組入圍:

包括亞洲大學「開發可應用於食品安全及其供應鏈管理之AI人工智慧系統」,將AI與食安檢測、供應鏈管理結合,做到食安科技化;中國醫藥大學「食藥安資源共享、共生共好」則在食安之外,進一步納入「藥安」,協助民眾用藥更安全。

▋扶助傷殘族群方案:

長庚科技大學「破繭而出的形象曙光」則鎖定過往少見的「顏面和身體傷殘族群」,透過美容、彩妝的專業,讓顏面傷殘人士重新建立自信;應用醫工科技,協助義肢開發,善用學校本門專業解決實際明確問題,並連結到廠商服務與商品開發,具體解決問題。

傑出方案:人才共學組 6項入圍

今年新增的「人才共學」組,強調大學應用教育本質,推動學生學習輔助、或特定人才培育,讓「知識」成為改變人生的轉機。 

▋推動學生的學習輔助與輔導:

包括東海大學「透過數位串連陪伴的力量-逆轉偏鄉孩子學習夢」、臺灣師範大學「深耕偏鄉教育」、高雄醫藥大學「抗霾大作戰-與空汙共存下的School Tutor跨域共學聯盟」、成功大學「斜槓人生三部曲」。

東海與臺師大的方案,偏向弱勢學童,輔導他們跟上課業進度;高醫則針對當地國中小,推動環境教育,把環保的種子在當地孩童心中播種。成功大學則鎖定「高中生」進行「邏輯訓練與教育」,讓學生可以更明確的思考與辨認自己的未來生涯規劃。

▋特定人才培育:

正修科技大學「蕉傲·大旗山典範創新合作生產推動計畫」和虎尾科技大學「永續環境-傳續師徒精神-承續農業區域優勢」則鎖定在地農民,推動專業的農業技術升級訓練,為在地產業培養未來人才。

傑出方案:產業共創組 6項入圍

產業共創組,凸顯台灣各大學如何架接產學合作,來協助解決產業問題。各校在推動在地「農漁畜牧」產業的現代化上,做了許多努力,是今年一大亮點。

例如雲林科技大學鎖定「雲林養雞產業」,進行溯源供應鏈管理,既讓產業升級,也保障民眾食安;臺灣海洋大學則鎖定北海岸貢寮推動「智慧樂活水產村」,希望東北角的海產能走向全台,甚至全世界。

高雄餐旅大學則鎖定別具台灣特色、但過去較少人關注的「在地酒」做文化推廣,協助小農釀造與行銷具當地農產特色的酒款,作法創新。

另外,許多學校則鎖定在地特色產業,發揚台灣產業能量。包括屏東科技大學鎖定動物生技產業,建構台灣「動物製劑產業服務網」,進行動物疫苗、藥物等研發;苗栗國立聯合大學則鎖定在地「玻璃產業」,推動玻璃製品升級,從傳統民生用品進階精密工業。而東海大學則攜手美國亞馬遜AWS,協助台中在地傳產企業進行AI轉型。

傑出方案:生態共好組 6項入圍

生態議題一直是大學長期著力的領域,透過追蹤環境變化、推廣生態知識,讓大學成為改善在地環境問題的起點。今年入選方案可分為「生態環境的研究保育」和「自然資源的永續經營」兩大主軸。

▋「生態環境的研究保育」相關方案:

包括台中東海大學「從東大溪到筏子溪,從我到『我們』的永續水環境公民運動」、台南崑山科技大學「永康工業區及鄰近區域暨國際化綠色需求和永續發展」、國立聯合大學「NUU的生態共好三創教育」,針對學校周遭土地,進行環境調查、環保教育、改善落實。

▋「自然資源的永續經營」方案:

包括高雄科技大學「鄰家好漁形塑計畫」、屏東科技大學「與土地和好的金色稻浪」、臺灣海洋大學「三漁興旺-國際藍色經濟示範區」三案,推動永續農漁業,讓自然資源得以永續利用。

傑出方案:國際共享組 4項入圍 

「國際共享」堪稱是各校USR方案中的高難度組。不僅是教育部這兩年USR計畫強調的項目,更是SDGs最後一項「夥伴關係」的進階實踐,期待各大學把自身成功經驗輸出海外。每件報名幾乎都是強棒。

▋第一類型為「發揚台灣醫療能量」:

包括成功大學「國際護理人才培育:建構典範,實踐共好」,發起亞太護理教育聯盟,讓成大成為國際護理學術交流平台,並獲得國際護理協會政策創新貢獻獎。

臺北醫學大學「打造『在地賦權、生根永固』的全球夥伴關係」則是組成海外醫療服務團,除了提供義診、衛教,更代訓、代規劃當地的醫衛人才培育計畫,協助當地「醫療能力自建」,間接拓展地方觀光、工商業進步。

▋第二類型則是「將USR推動經驗傳承到國外」:

包括長榮大學「綠色社區根與芽行動計畫-從在地到國際」,與珍古德基金會合作,把綠色示範社區營造成果,對海外、尤其非洲推廣;逢甲大學「台灣技術國際援助計畫」則包括到非洲推廣農業、到蒙古協助植樹、到海外進行華語教學。

首度新設「綜合績效」:分一般大學、技職大學兩組 12校入圍 

至於本屆首度新設「綜合績效」,則是檢視各校在校務經營構面是否符合永續價值。

評比內容借鏡國際相關評比,如「泰晤士世界大學評鑑」「世界綠色大學排名」等,從「永續治理」「綠色校園」「USR計畫」「SDGs研究」四大面向,觀察一校的永續落實表現。

今年入圍分為「一般大學」與「技職大學」兩組、各六校,其中公私立大學幾乎各占一半。

很多人可能會認為國立大學擁有的資源比私立大學多,可能更有能力落實環保和永續工作,但從入圍結果來看,私立大學也不遑多讓,可見只要有心,任何學校都能做好永續工作。

入圍方案將擇期第二階段面審

以上入圍方案將擇期進行第二階段面審。除了入圍方案,初審評審們均表示,整體而言今年報名方案比去年更多元也更成熟,顯示台灣USR的推動成果不斷累積,成就共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