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動態

兒童急診就醫現象分析 科大師生與林口長庚兒科專家聯合發表「學齡前兒童就診特徵和結果分析」

由 護理系/陸振芳副教授 於2020-12-17星期四 發表

全球COVID-19的快速傳染考驗全球醫療體系的應變能力,因應疫情延燒,我國各醫療院所加強管制,確實對嚴重傳染性疾病傳播有效的阻斷。然而好還可以更好,在疫情持續的情況下,兒童是自我維護健康能力不足的弱小族群需要更多的照護,因此瞭解急診兒童病患的現象與需要成為本研究的動機。長庚科大護理系本著專業服務社會的理念,師生與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急診醫學專家一起合作,分析兒童急診就醫現象,並將研究結果投稿台灣兒童醫學會口頭發表審查,通過且發表於2020年11月14日台灣兒科醫學會於台中榮民總醫院舉辦的第244屆學術演討會。以下簡介本研究結果,期許有機會供未來兒童健康策略之參考,將有助於提升我國兒童的健康人權。

一、前言: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強調,評估一個國家水平最簡單的方法,即為評估該國家是否關心孩童健康(衛褔部,2012)。然而,由文獻可知臺灣地區雖有兒童急診醫療利用、兒童死亡率、死因數據等資訊,但顯少有較詳細的兒童就診統計資料,以做為提升兒童急診服務之依據。尤其嬰幼兒口語能力有限,且易受到周遭情境的影響(劉、陳,2015),這些兒童行為特徵將不利於治療時獲得此階段孩童的就診資訊,以滿足兒童健康需求與治療結果的品質。

二、目的:

瞭解北部某醫學中心兒童急診之就診現象。

三、方法:

1.本研究以七歲前之學齡前兒童為對象,利用SPSS 26版統計套裝軟體進行統計。 2.以描述性統計呈現兒童至急診就醫的現象

四、結果

1. 人口特徵:2018年0-18歲的就診人數為34,588人,其中6歲以下兒童26,444人(77%) ,男性14,737位(55.7%)和女性11,705位(44.3%);平均年齡2.65歲(SD = 1.76歲),小夜班急診求治人數最多12,121人(45.8%)。在136種來院主訴中,發燒(47.2%,n = 12,486),噁心/嘔吐(10.6%,n = 2799)和咳嗽(8%,n = 2115)是最常見主訴。多數患者出院(73.8%,n =19,501)。有6,943人(26.2%)住院,包括303例(1.1%)住進加護病房接受重症治療及4例急診死亡病例。 急診的平均停留時間為3.4小時(SD = 4.1小時)。

2.醫學診斷部份,ICD-10第18軸:症狀、徵候與臨床和實驗室的異常發現,他處未歸類者,在0-6歲各年齡層兒童中皆排名第一,也就是學齡前兒童有30~36.3%的個案有症狀,但在急診有限時間內無法確定疾病診斷,需要進一步的醫療檢查與治療,又0-6歲求治族群中, 呼吸系統疾病的3歲兒童突然較1-2歲幼兒人數大增,由9.8%升至30.9%,其間差距為23.1%, 是值得注意的數字變化。

3.兒童意識狀態的EVM分級中,滿分清醒佔98.5%,其中少數輕中重度昏迷的兒童以1歲及2歲佔多數。

五、結論:

新型冠狀病毒的主要症狀是發燒和乾咳,而本研究結果(2018年1-12月)6歲以下兒童至急診的就診主訴也是發燒排名第一,咳嗽第三,此一現象在當前傳染病防治嚴峻時期,建議未來研究應超前佈署進一步深入兒童主訴之發燒與咳嗽在新型冠狀病毒檢傷分類之策略差異性研究,以展現我國優秀的兒童健康服務與保護。

林亭安同學於研討會上口頭發表

此次在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李嶸主任及陸振芳副教授的帶領下,10位護理系大學生共同完成以上專題的發表,也承蒙兒科醫護專家們的愛護並與師生合影留念,包含台中榮民總醫院兒童心臟科詹聖霖主任、林口長庚醫院兒童急診部李嶸主任、兒科重症加護病房夏紹軒主任、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研究部吳漢屏主任、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急診醫學部陳瀅如醫師、陳浚穠醫師,黃文彥醫師、基隆長庚醫院小兒科黃一安醫師等多位跨領域專家齊聚與會。

科大師生與全國各地兒科急診醫學學術發表專家合影留念

 感謝長庚兒童急診部李嶸主任和陸振芳副教授,兩位師長共同指導我這次學術研討會的口頭發表,以及護理系同學及學妹們一起分工合作完成研究結果。學習過程中歷經文獻查證、三四十萬筆的資料整理,學習操作統計軟體,反覆的除錯、檢查遺漏值、聚焦及與文獻對話等等,讓我體會到專業的學習是永無止盡的。在專家的支持與鼓勵下,發現原來自己比想像的更有耐心與毅力,同時也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收穫很多。學習中,感謝護理學院陳美燕院長及劉英妹系主任為我們加油,指導並鼓勵同學們時間分配,規畫未來的科技部大專學生研究計畫申請,繼續磨練自己,也謝謝學校高教深耕魔法家族的支持。這次的學習是我二技護理生涯意想不到的難忘經驗,期許學弟妹們在學校的學習生涯裡能勇於嘗試,尋找自己的興趣,全心投入並突破自己。/林亭安撰寫、陸振芳副教授編修

護理學院陳美燕院長及劉英妹系主任蒞臨指導
感謝高教深耕魔法家族支持師生跨領域合作之兒科醫學會學術研究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