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動態

113新南向學海築夢新加坡團-仁慈社區醫院體驗分享

作者:宋昕芸、郭苡恩、黃珮慈、劉羿彤

組員: 林侑潔、林佩諭、陳欣辰、莊子儀、蔡怡臻、盧姿懿、賴心雅、羅虹媛

指導老師:林淑君老師、曾明晰老師

本校新南向學海築夢一行人,包含12位學生及2位老師,一同去參訪仁慈社區醫院(Ren Ci Hospital)及仁慈宏茂橋護理之家(Ren Ci Ang Mo Kio Nursing Home)、樂齡護理中心(Senior Care Centre , SCC)。

仁慈社區醫院(Ren Ci Community Hospital)

在仁慈醫院共參訪了三個單位,分別是樂齡護理中心(Senior Care Centre , SCC)、慢性病房(Chronic Sick Unit, CSU)及社區病房(Community Hospital, CH)。仁慈護理之家則參訪了及各層樓;仁慈社區醫院(Ren Ci Community Hospital)成立於1994年,是一家志願福利組織(Voluntary Welfare Organisation , VWO),為老人提供優質的醫療、復健和照護服務,以及心理的社會支持,不分種族、語言或宗教。服務對象有社區醫院患者、療養院住民、慢性病病房患者、日間中心病人。

樂齡護理中心(SCC)

樂齡護理中心(SCC)設立在社區裡面,好處是讓長者們更像只是到社區的活動中心活動,而不是外部機構,這邊的照護模式有點像是托兒所,或許也能換個方式說其為托「老」所,長者們其實都像小孩一樣,需要很多鼓勵跟稱讚。

在這裡我們覺得最特別是,每個月有月記簿如圖1記錄著客戶參與的各種活動,並給予他們情緒表達空間,讓他們動手繪畫、黏貼出遊照片或手工藝作品等,還會考量到有些長者不會寫字,讓他們選取符合自己感覺和心情的文字貼紙,用黏貼的方式就不需要寫字,相當貼心!還有例如照片拼圖的互動小遊戲,可以讓他們帶回家和家人作互動,客戶自身很開心,家人看到也很開心。

再來每位客戶身上都配有識別卡如圖2,上面記載了姓名、照片、飲食偏好或禁忌以及食物型態(如切小塊、磨成泥)、語言、年齡、生活自理能力及緊急聯絡人和聯絡電話、備註是否需CPR and defibrillation等資訊,這些資訊有助於人員快速識別客戶,並提供個性化的照顧服務。另外,還會額外註記客戶行走時是否需協助,如Supervision(SUP)需關注、Independent(INP)可以自行、Minimal assistance(Min A)需小幫忙、Contact guard(CG)需攙扶、Moderate(MOD)中度幫助、Maximum(MAX)最大幫助、Dependent完全依賴。 而前面有提及這邊的長者其實就像小孩一樣,需要很多鼓勵跟稱讚,因此SCC也為他們設立了獎勵制度,只要參與活動表現良好,或是回答問題,就會給予他們點數,他們就可以透過點數至小賣舖如圖3兌換各式各樣的獎品或換取使用夾娃娃機如圖4夾取獎品的機會,是非常有趣的鼓勵機制。

圖1、月記簿
圖2、辨識卡

慢性病單位(Chronic Sick Unit, CSU)

十三樓是慢性病房(Chronic Sick Unit, CSU),病房內大致上分為三種系統,心臟、呼吸及臨終照護。特別的是病房內每床的床頭卡(Patient Identity Card, PIC),上面所標記的顏色可以有效的讓人知道該病人需要注意的事,並且因選色皆為鮮艷明亮的顏色,所以可以便於辨識。這裡會將男性和女性病患分為兩邊,男性病房除了有病床,還有一塊區域給PT/OT教導病人做復健,像是彈力帶,踩踏機如圖5、使用沙袋夾線、腳踏車、步行、進行腹部呼吸和打籃球等。男性病房裡有洗澡機如圖6,可以讓病人坐在椅子上並推到機器裡,可以自動噴泡沫跟沖水。

這裡的出院標準為健康狀況良好及做好社交準備,社交準備有兩個條件,是否有人照顧他們患者及是否有足夠的社區資源給他們做使用。我們覺得不僅減少了長期住院的負擔,還能提高生活質量和心理健康,並通過充足的社區資源使病人可以得到持續的支持和康復所需的服務,這些都對病人的康復過程和生活質量造成影響。

圖5、踩踏訓練器
圖6、洗澡機

社區病房(Community Hospital, CH)

病房內主要皆為氣切及鼻胃管的病人,病房分布主要分為男性及女性病房,病房公共區域有台RECK MOTOmed Letto2如圖7,透過它病人可以用踩踏車的方式進行腿部運動,增加病患下肢的肌力和促進功能恢復。另外,病房設有感官刺激房(Sensory Room)如圖8,利用聲音、燈光的變換來刺激視覺,並通過不同的氣味來激發嗅覺,病患在接受治療時,也能通過鏡子來調整姿勢,了解自己當前的正確姿勢。

圖7、RECK MOTOmed Letto2
圖8、感官刺激房

仁慈宏茂橋護理之家(Ren Ci Ang Mo Kio)

護理之家旨在為住民提供舒適、安全且關懷備至的居住環境,在每層樓分部為A,B,C,D區,每一區有16床,客廳為中心,病床圍繞著客廳,且病床四處都有窗戶通風,陽光可以曬進來,住民可在大廳看電視、看報紙,每日都會安排不同的活動,有疊疊樂、卡拉OK、賓果和電影時間等,這些都是為了營造給住民像「家」的感覺,同時也強調促進他們的身心健康與社交互動。

很特別是有可拆式床欄,在活動時間開放,讓住民自由下床,增強他們的行動自由度;而在休息時間,床欄則會關起來,防止住民在睡眠時意外跌落,還有智能床墊,當住民移動時,床墊會偵測到體重的變化並觸發警鈴,隨後顯示床號以提醒護士,避免住民跌倒。

這次在仁慈醫院和護理之家見習的經歷都非常寶貴,無論是參觀日間照護中心,還是在病房中觀察和參與日常護理工作,都讓我們對長者照護有了更深刻的認識,也體會到了照護工作中的人情味和溫暖,護理人員依據多元文化照護模式,輪班人力分配多元化,如每個班都有不同國家或會說不同語言的護理人員,以面對不同語言之病人;對於信仰伊斯蘭教之病人,齋戒月時藥物劑量依據進食時段進行調整,如Insulin這種降血糖藥物,在醫院看見照護人員和住民互動的過程常常讓我們很感動,覺得這不像一份工作,而是大家都把彼此當家人;最印象深刻的是我們在護理之家和長者一起唱歌、聊天或是畫畫,發現其實陪伴是不分國籍或種族,簡單的一句關心,就能打破彼此之間的距離。

圖9、與新加坡仁慈社區醫院護理師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