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鼠尾草酸在人類嗜中性白血球中的抗發炎功效
長庚科技大學民生學院 黃聰龍院長 2020-03-05
鼠尾草酸(Carnosic acid, CA)是一種雙萜類(diterpene)化合物,大量存在於迷迭香(Rosmarinus officinalis)和鼠尾草(Salvia officinalis)等唇形科植物中,具有抗氧化與抗菌等功用,常用來作為食品添加劑。
嗜中性白血球(Neutrophils)是人體中數量最多的白血球,在免疫反應中扮演關鍵的角色,當人體組織受到感染或損傷時,嗜中性白血球進入發炎部位,釋放活性氧化物(reactive oxygen species)、彈性蛋白酶(elastase)與發炎前驅物質,以及細胞外網狀結構(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 NETs)等,藉此調控發炎反應,破壞致病原。
然而,過度活化的嗜中性白血球,卻會造成組織的傷害甚至疾病產生。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是一種因為吸入性肺炎、敗血症、大量輸血與急性胰臟炎等因素所引發的嚴重肺部傷害,臨床表現主要以雙側瀰漫性肺浸潤合併急性缺氧性呼吸衰竭為主,目前對於此疾病的生理機制雖然已有較深入之了解,但在藥物治療上卻仍無重大進展。我們的研究團證實鼠尾草酸能直接清除活性氧化物(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降低活性氧化物依賴性的細胞外網狀結構的形成。除此之外,還能藉由阻斷嗜中性白血表面的甲醯化胜肽受體1型(FPR1),調控MAPKs的磷酸化訊號傳遞路徑,抑制嗜中性白血球的活化,降低呼吸爆破(respiratory burst)、去顆粒化(degranulation)以及趨化作用(chemotaxis)。
在活體實驗中,若是以大腸桿菌內毒素(lipopolysaccharide, LPS)誘導小鼠造成急性呼吸窘迫,鼠尾草酸也能顯著的減少肺部嗜中性白血球的浸潤與活化,降低組織傷害。具有潛力開發成為改善或輔助治療肺部發炎疾病的保健食品或先導化合物。